2025年7月7日,榆林学院法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冀护文明·基层文物的守护者”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榆林市米脂县杜家石沟村,启动基层文物保护实地调查与村民普法工作。法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马少甫莅临指导,本次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由常经宇、常雅楠、高艳三位老师的带队。
团队成员首先来到了米脂县杜家石沟村寨山遗址进行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常经宇详细给团队成员讲解了遗址破坏的形成过程以及原因,并且提出关于遗址的问题,引导队员们进行思考,并指出地形环境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实践队通过调查和已知数据得知,米脂县杜家石沟村寨山遗址平面呈牛舌状,遗存丰富。断崖处暴露11段石墙,依山势分布在各侧山坡中上部,北侧、东侧的石墙分别呈四阶梯式、五阶梯式分布,走向各有不同,其中一段推测为城门残留,这些石墙采用包崖镶嵌式结构,以砂质毛石错缝平砌,工艺精细,保存状况较好。8座房址均建于山顶部,分处遗址北、中、南部,且都暴露白灰面。同时遗址地表散布的绳纹陶片、篮纹陶片及战国时期的粗绳纹瓦片,为研究陕北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期的聚落演变提供了实物佐证。经过分析,实践队认为,遗址破坏主要由自然原因导致,西侧天然断崖冲沟持续侵蚀遗址,且存在因时间推移造成的墙体自然倒塌问题。(遗址中发现的部分房址)
今日,三下乡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实践队员走进已知遗址开展实地调查,从地表散落的陶片残件,为后续田野调查夯实基础。这不仅是对遗址现状的一次系统勘察,更是将课堂知识与田野实践的深度结合,让专业知识在乡野间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文章来源:中华网
文章地址:https://m.life.china.com/2025-07/09/content_459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