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团总支、分团委: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观察,不断增强对国情社情的了解,激发创新精神,培育创业意识,提升社会化能力,持续深化德智体美劳“五乐育人”工程,增强我校学生就业创业和综合素质能力,发现、培育和选树创新创业人才,有效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校决定启动榆林学院第三届“奋斗杯”大学生科技创新文化节暨2025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赛事概况
1.竞赛背景
“挑战杯”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领域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参赛范围最广的赛事,是当代大学生展现课外学术科技成果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舞台,是国内各高校展示教学科研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窗口,是学校高度关注和师生积极参与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重要赛事。
2.竞赛目的
引导和激励我校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勤奋学习、锐意进取、迎接挑战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我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的文化氛围,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促进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深入发展,服务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3.竞赛宗旨
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勤奋学习、锐意进取、迎接挑战
二、组织结构
校赛由校团委、教务处、学生处、招就处、研究生院、科研处等部门共同承办。校赛设立组织委员会(简称校赛组委会),负责初赛的组织实施。校赛组委会秘书处设在校团委办公室,负责校赛的组织、协调统筹工作。
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成立相应机构,开展本单位“挑战杯”大赛活动的组织实施、项目评审和推荐工作。
三、参赛要求
1.凡在我校202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在校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均可申报作品参赛。
2.参赛作品必须是在2025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3.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7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且合作者必须是学生并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4.参赛作品原则上需参加院赛,由各学院根据院赛择优推荐申报。作品推报由各二级学院自行组织,要做好组织发动和作品遴选工作,各学院要归集整理好参赛作品,注意在类别上的科学合理分布。请各学院对推荐参赛作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对不符合申报要求或存在严重违规行为的,一经核实将取消作品参赛资格。
5.每个项目指导教师原则上不超过3人,每位指导教师所指导项目原则上不超过2项,每个团队成员人数原则上不超过8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成员,每位同学只能主持或参加一个项目,不得兼报。项目实行第一指导老师负责制,未经第一指导老师及项目负责人同意,不得擅自增加、变更指导教师。对于跨校组队参赛的项目,各成员须事先协商明确榆林学院为唯一的项目申报单位。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可借用他人项目参赛。已获往届国赛奖项的项目,不再报名参赛。项目评审开始后,只可进行团队人数删减、不可进行人员顺序调整及人员添加。
四、赛事类别
申报参赛的作品须从实际出发,侧重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申报类别分为以下三类: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指针对有关自然科学问题的研究论文或学术论文,要求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及实际应用价值,主题鲜明、观点正确。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类别包括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等方面的作品;
注意: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科生,研究生不允许参加,学术论文字数不超过8000字。
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指针对有关社会科学问题的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要求有一定的科学性、创造性、针对性、主题鲜明,观点正确。哲学社会科学类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等5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报告字数不超过15000字。
3.科技发明制作。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为便于评比与展示,建议将设计作品具体化,可以制作成实物模型、图片、电脑软件,配以文字说明。
五、赛程与时间安排
本届校赛采取“院-校”两级赛制,由各二级学院进行院赛,根据院赛成绩择优推报参加校赛的作品,按照“作品申报-网评-终审答辩”的流程环节选拔优质项目参加省赛。
1.院级初赛(2025年3月5日前完成)
各二级学院组织,大力宣传,广泛发动学生参与,项目培育及遴选进入校级复赛的项目。
2.校级复赛(2025年3月6日)
启动校赛并进行作品评审工作。
2025年3月5日前,各二级学院根据对遴选出进入校级复赛项目进行提交,原则上各学院推荐院级赛阶段(项目总基数)排名前90%的项目进入校级复赛;
2025年3月6日,校赛组委会办公室按照竞赛章程对各二级学院申报作品资格审查;
2025年3月6日-9日,组织校外评审专家对入围校级复赛的项目进行网络文本评审,根据专家评审团的平均分,确定部分优秀作品进入校级决赛路演环节;
3.校级决赛(2025年3月中旬)
举办校级决赛并确定拟推荐省赛作品。校级决赛评选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具体校赛决赛路演有关事项另行通知。三等奖项目由校赛网评阶段确定,不进行路演。
4.推荐省赛项目集训(2025年3月-4月)
邀请校外专家对校赛获奖重点项目进行辅导培育,待省赛组委会下发参加省赛的名额后,校团委将组织专家对备战省赛的特、一、二等奖项目进行二次网评,确定最终推荐省赛作品名单。
5.省级复赛(2025年4月-6月)
6.全国总决赛(2025年6月-10月)
六、材料报送时间
截止时间:2025年3月5日。
各二级学院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广大同学的参赛动员、报名咨询、项目指导和学院初赛工作,于2025年3月5日前,向校赛组委会办公室(校团委)推荐优秀参赛作品。需要提交的材料有:
1.作品立项申报书:需要提交《作品立项申报书》纸质版三份(需加盖公章)及电子版(文档命名为“申报书+作品名称”)(见附件2);
2.项目文本(作品书):按照参赛要求提交完整电子版作品(文档命名为“申报书+作品名称”)(作品文本书封面见附件3),网评重点评审材料;
3.项目介绍材料:提交电子版项目介绍材料(20页以内PPT)(文档命名为“项目介绍材料PPT+作品名称”);
4.参赛作品汇总表:各学院按照有关要求,汇总推报的参赛作品,提交《参赛作品汇总表》电子版(文档命名为“XXX学院参赛作品汇总表”)(见附件4);
5.二级学院赛事组织评分表及赛事组织评分支撑材料:提交电子版赛事组织评分表(明确展示出每个项目得分情况及评委签字)及赛事组织评分支撑材料(包括二级学院初赛组织情况的宣传推广资料、培训讲座照片、路演评审照片、宣传报道链接、公众号推文等材料)(文档命名为“XXX学院赛事组织评分表及赛事组织评分支撑材料”)(见附件5);特需说明本项作为校级优秀组织奖重要参评指标。
以上材料电子版需统一压缩打包发送至邮箱ylusast@163.com(注明:二级学院+2025“挑战杯”字样)。注:发明制作类需上交实物作品。
七、表彰奖励
校赛参赛作品原则上从各学院竞赛作品(前90%)中择优推荐产生。校赛设资格审查、网络评审和终审决赛三个环节,分组、分类评审,根据作品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确定获奖等次。
1.竞赛组委会根据参赛作品规模,经过文本评审,评选出一定比例作品进入终审决赛。参赛的三类作品分别按进入终审决赛作品总数的一定比例设特、一、二、三等奖4个奖励等次。
2.评选校赛“优秀组织工作者”2名、“优秀指导教师”若干。
3.根据二级学院的竞赛成绩、院内科技活动的开展情况、宣传报道情况、申报材料等评选院系优秀组织奖4个。以二级学院为单位计算团体分,团体总分由“作品得分”和“院级赛事组织得分”两部分组成。授予团体总分前四名的学院。
作品得分计算方法为:特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20分,未完成校赛作品名额分配的二级学院每件扣10分。
二级学院赛事组织得分采取加分制,主要考察出台激励学生创新政策、举办院系级赛事,校级及院级参赛作品数量,二级学院赛事覆盖学生占比,赛事二级学院重视、指导教师参与、氛围营造及宣传力度等。
八、组织要求
1.深入发动,精心组织。在学院竞赛阶段,各学院、部门和相关单位要通过运用各类媒体手段发布宣传竞赛消息,进行广泛动员,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要坚持选拔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对于未进入校级竞赛的作品要进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帮助参赛学生提高科研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学院可对重点项目在经费和指导师资力量上给予支持。
2.坚持宗旨,完善机制。各学院要坚持育人宗旨,把人才培养作为“挑战杯”竞赛的首要目标,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各二级学院团总支要建立直属的专门学生组织,负责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工作,保证活动的正常性开展。鼓励制定院级竞赛管理办法,更好地扶持和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3.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各学院要积极协调,主动担当,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做好竞赛的宣传工作,使“挑战杯”的品牌在院系和学生中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要注重做好竞赛的前期宣传工作,为竞赛组织发动和有序开展打好基础。在竞赛推进过程中要广泛宣传竞赛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引导和激励更多学生积极投身学术科技与创新实践。
九、其他事宜
1.竞赛作品申报、资格审查、院赛和校赛推荐等工作,均以项目负责人(学生)所在学院为单位进行。各二级学院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广大同学的参赛动员、报名咨询、项目指导等工作,于2025年3月5日前,向校赛组委会办公室提交优秀参赛作品。需要提交的材料有:
参赛项目材料:项目申报书(pdf版)、项目作品书、项目PPT(不超过20页),提交电子版(文件夹命名为“参赛项目材料+院系”,文档命名为“项目申报书/项目PPT+作品名称”);
参赛作品汇总表:各学院按照有关要求,准时提交汇总表电子版(文档命名为“参赛作品汇总表+院系”);
以上材料电子版需统一压缩打包发送至邮箱。(注明:二级学院+2025“大挑”字样)。
2.评审标准、申报书模板、汇总表等均在附件压缩包。
十、声明
具体省赛参赛作品要以2025年团省委所发正式文件为准。
联系人:刘司先
联系电话:0912-3894438
电子邮箱:ylusast@163.com
共青团榆林学院委员会
2025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