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践履山河间,热土深耕知路宽。五乐育人心向远,一程风雨一程欢。”2025年暑期,榆林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地缘特色,依托遍布全国的社会实践基地,组建382支实践队伍,3600余名学生奔赴祖国各地,以青春步履寻访革命旧址、细研红色场馆、深耕乡土乡村、扎根邻里社区、深入工矿企业,在实践沃土中播撒担当种子,用脚步丈量时代脉搏,用心上好社会实践“必修课”。近日,榆林学院全体校领导下沉一线,分赴各二级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队伍调研指导、走访慰问,为酷暑中坚守的师生们递去殷殷关怀与融融暖意,更亲身见证了学子们在实践熔炉里淬炼成长、绽放的青春华彩。
社会实践是一门植根于现实土壤、生长于实践肌理的“行走的学问”,它打破了象牙塔的围墙,将书本的知识与社会生活深度交融、紧密相连,更成为我校“五乐育人”工程落地生根的生动场域。校党委高度重视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坚持高位统筹、系统谋划,构建起“党委统管、党政协同、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长效机制,将“乐讲铸魂、乐读启智、乐跑强体、乐唱育美、乐劳塑品”的育人理念融入实践全流程。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整合优质资源、完善保障体系,持续凝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强大合力,使社会实践这门“必修课”真正成为锤炼意志品质、提升综合素养、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推动人才培养工作在知行合一、守正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小马扎上的思政课:在乡土间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7月18日,党委书记张新柱深入榆林林业科创基地桑树试验示范基地,看望慰问现代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师生,并在现场以“小马扎”课堂形式讲授思政课,勉励师生在社会实践中锤炼成长:一要用脚丈量祖国大地,用心感悟“梁家河大学问”,带着思考去研读“国情之书”、带着敬意去品读“基层之书”、带着感情去体悟“群众之书”,深刻领悟“梁家河大学问”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向总书记学习矢志不渝的信念、真挚为民的情怀、务实担当的品格、带头实干的作风、勤学善思的品质;二要用情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用苦锤炼担当道义的铁肩膀,勇于“自找苦吃”,以深厚感情投入观察、思考与实践,用心用情把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上深、上实、上出效果。要在实践中深刻回应“中国之问”要在实践中深刻回应“中国之问”,聚焦民族复兴伟业;深入思考“世界之问”,胸怀天下格局;真切体察“人民之问”,解决急难愁盼;敏锐把握“时代之问”,勇立创新潮头;三要用爱践行“五乐育人”工程,用功锻造胸怀天下身怀良技心怀情趣的真本领。引导学生把奋斗精神体现在践行“五乐育人”每一项行动中,胸怀国之大者、脚踏实地锤炼专业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高尚情操与健康志趣,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基层一线的实践课:在深耕中锤炼过硬本领、赋能基层治理
7月17日,校长康伟一行前往长城路街道尤家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看望慰问法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师生,并现场通过法治宣传、考古调研、科学知识普及、社区服务等方面检验学生实践成果,他勉励学生在服务地方、服务社区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巩固专业知识、锤炼过硬本领,并希望同学们一要通过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要有靶向,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社区、乡村留下解决问题的清单;二要通过实践审视自己,审视内心、专业学习、沟通能力,成长为有能力、有爱心、有温暖的人;三要通过实践规范自己,遵守规则、尊重团队、更要在基层与群众用心用情交流。学校课堂和实践的课堂不同,社会实践只是起步,希望同学们大力弘扬榆林学院的奋斗精神,力求把在社区的“15天”转化为“365天”,服务社会、成长自己,在社会大课堂中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
田间地头的生态课:在绿意中践行绿色使命、促进绿色发展
7月14日,副校长张晓赴榆阳区林业局看望慰问数学与统计学院“绿染榆阳,青春筑梦”实践团队,了解到实践团队以“听故事、看成果、做实践、传精神”的行动链条,开展溯源精神、见证成果、践行担当、传播火种的社会实践活动,他寄语实践队伍要进一步深化校地战略合作,通过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共研生态发展课题、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榆阳绿色发展注入“高校智慧”。他要求实践团师生提高思想认识,珍惜实践机会,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要虚心向基层学习,在实践熔炉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要发挥专业特长,为地方发展精准贡献智慧力量。
社区课堂的美育课:在实践中传承非遗技艺、服务基层群众
7 月 19 日,党委副书记马亚军赴绥德名州镇上郡路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治理监督局看望实践队师生,现场观摩了志愿者为孩子们开设的剪纸特色课程以及学生自主研发的创新成果系统,对实践队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的课程与创新实践予以肯定。他希望实践队师生一要践行科研精神,投身实践奉献。学习水保科技工作者扎根大地、艰苦奋斗的精神,将专业知识与青春热情投入国家战略实践,在真实场景中检验所学、增长才干,坚持问题导向与技术实践,让青春在黄土高原绽放;二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青年人的责任使命为指引,扎根大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暑期 “三下乡” 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把实践作为 “大思政” 课、专业能力实践场和青春品格锻造炉;三要强化安全意识,守住活动底线,时刻绷紧安全之弦,保障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乡野支教的助农课:在田间里助力乡村振兴、厚植乡土情怀
7月21日—23日,校党委副书记闫龙带队先后前往榆林市榆阳区上郡路街道永康路社区、鱼河峁镇看望慰问能源工程学院、研究生院实践团队,实地考察支教助农、实践调研服务成效,并为实践队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以科学思维筑基,让优秀成为习惯。既要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惯性,也要引导青年"学会低头",虚心向群众学习,在基层实践中养成求真务实的作风;二是要以榜样力量定向,用奋斗诠释青春。既要帮助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更要践行"学会弯腰"的实干哲学,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找准人生坐标,用汗水浇灌梦想;三是要以耕耘收获未来,用扎根书写担当。既要让孩子们懂得奋斗与收获的辩证关系,更要"学会扎根",厚植乡土情怀,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服务人民的真本领,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革命旧址的传承课:在服务中感悟红色初心、赓续革命薪火
7月26日,副校长姚学慧前往米脂县杨家沟革命纪念馆看望外国语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师生,实地调研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并在7月12日至14日赴延安出席“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启动仪式,为实践活动凝聚精神力量。调研中,了解到实践队伍在红色讲解服务、英文标语校对、红色历史体验等方面的进展情况,他要求实践队师生一是要在实践中勤学苦练,沉下心体察民情,聚焦基层需求开展扎实调研,将课堂知识与基层实践紧密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综合能力;二是要从红色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初心使命,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三是要传承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不畏艰难的劲头投身实践,在吃苦中磨练意志;四是要树立正确认知,既要“向上攀登”追求更高目标,又要“向下扎根”服务基层,既要“向前追求”勇担时代使命,又要“向后反思”总结经验得失,不断补精神之钙、扬时代正气。
榆林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聚焦传承红色基因、驱动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践行绿色发展、深化社会服务、促进民族团结、支持卫国戍边等重大战略,3600余名学子在学校党委“五乐育人”理念引领下,带着课堂理论扎根基层土壤,让知识在实践中生长。校领导躬身践行、殷切关怀,为实践活动注入强劲动力,引导学子们在“乐读”中对接社会需求,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服务实效;在“乐跑”中踏遍山河,用脚步丈量家国大地;在“乐唱”中凝聚团队力量,于和声里锤炼协作担当;在“乐讲”中破解基层难题,以表达赋能思路创新;在“乐劳”中践行初心,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场实践育人的“双向奔赴”,既是能力的淬炼,更是精神的洗礼,助力广大青年在火热实践中读懂中国、破解命题、传承基因,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挺膺担当的姿态生动践行“青年要立志做大事”的重要嘱托,用青春之力书写与时代同频、与家国共振的时代答卷,让淬炼后的青春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绽放出挺膺向前的绚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