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newwap > 首页 > 正文

榆林学院第三届“奋斗杯”大学生科技创新文化节暨2025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决赛成功举办

日期: 2025-03-26 作者: 王倩倩 焦恩承 来源: 团委宣传部 编辑: 薛霞 浏览次数: 背景颜色: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助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储备人才,营造良好校园科技创新文化氛围,3月24日,榆林学院第三届“奋斗杯”大学生科技创新文化节暨2025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赛决赛在逸夫楼一楼报告厅成功举办。教务处、学工部、招就处、团委等负责人与创业导师担任评委,项目指导教师、团队成员近200人参加。

本次竞赛自启动以来,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团委精心组织,各二级学院、各团总支(分团委)积极响应,广泛动员,共收到参赛作品141件,作品类别涵盖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文化创意和区域合作等五大类别,根据专家评审意见,最终遴选28件作品入围决赛。决赛分为项目路演和专家点评两个环节。各项目团队负责人通过PPT讲解、实物展示和视频展播相结合的方式,立足国家战略,聚焦社会热点,从项目背景、创新意义、营销策略、社会价值、经济效益和未来前景等方面进行展示,充分展示了作品的核心竞争力。

会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获奖项目代表魏文斌,“挑战杯”国赛获奖项目代表贺敏从选题立意、技术攻关、学科融合、团队协作等维度分享实战经验,以“朋辈引领”为新生代科创力量注入信心与灵感。

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能源工程学院《“钢筋铁骨”—优化选矿车间给料系统先行者》、建筑工程学院《牵住“牛鼻子”:入河排污口全链条智慧治理的实践——基于榆林市1425个排污》、新能源学院《一种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方法》荣获特等奖;法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法润乡田——关于西部乡村法治建设普法模式的探究》、能源工程学院《陕北革命影像AI修复--数字重构与文化认同构建》、管理学院《自源活水,非遗长青:自源式传承何以激活非遗内生动力--基于国家级非遗安塞腰鼓的自源式传承模式的调研》、化学与化工学院《共碳未来一基于环境保护煤气化渣废弃物处理与高附加值资源化利用》、化学与化工学院《光催化复合材料甲醛清除剂》荣获一等奖;化学与化工学院《润达®保水剂——固废基可降解多功能土壤保水剂引领者》、绥德师范学院《“西北革命策源地”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调研--以榆林学院绥师校区为例》、能源工程学院《洞若观火——超灵敏CARS肿瘤检测仪》、现代农学院《美育教育下压花艺术融入中小学课程的创新实践研究》、信息工程学院《碳枢云析-矿区智检云控修复系统》荣获二等奖;法学与历史文化学院《以红色法治文化赋能基层诉源治理多元创新发展》、化学与化工学院《清源晶®双核修复剂》、文学院《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认同感研究》、外国语学院《论计算机辅助翻译在榆林能源化工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用与英译优化》、艺术学院《AI视野下陕北秧歌的传承与发展》、数学与统计学院《以“智”提“质”——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调查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土高原上的红色印记”——榆林地区红色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及路径探析》、化学与化工学院院《破界互联,气贯长虹:LNC资源双向输送与网断点联通供气集成技术》、建筑工程学院学院《乡浄智治・水脉创生》、马克思主义学院《文旅融合驱动乡村振兴的协同路径建构—黄土高原视域下米脂生态、文化与产业要素的三维整合调研》、现代农学院《解码生态密钥 助力矿区复翠——生物结皮介导的土壤改良与菌群重构耦合效应研究》、艺术学院《音乐疗愈》、教育学院《红心铸魂,薪火相传—青年红色基因传承路径探索》、管理学院《数字化转型赋能陕西新能源产业链研究报告——以光伏产业为例》、教育学院《大学生红色文化化教育的了解程度与相关现状的研究及对策》荣获三等奖。

专家刘龙泉对参赛项目进行了深入点评,系统梳理了“挑战杯”赛事定位与备赛要点,阐释了大赛聚焦学术研究与应用转化的核心特质,强调参赛作品需立足课外学术创新,杜绝商业模式包装,选题要锚定国家战略与行业难题,团队构建注重跨学科组合,以多元视角攻克难题。材料撰写务必条理清晰、论据详实,答辩环节用数据增强说服力。此外,需关注组别分布,提前规划交叉学科项目归属。支撑材料包含专利证书、调研成果等,突显落地转化前景。借助闭环服务,提升项目综合实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与社会需求高效对接。

会议指出,“挑战杯”竞赛是共青团服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增强青年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学科类赛事。就如何高质量提高竞赛水平,会议要求,一要志存高远,以创新意识诠释青春担当。各二级学院要积极建立学科性社团,通过覆盖社会实践孵化项目,点燃大家创新的火花,让创新成为我们校园的奋斗底色,不断在科研领域探索前行,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二要凝心聚力,以团队协作攀登科创高峰。在创新实践中发挥科技创新团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成员在团队合作中发挥自身所长,使创新团队成为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有利于人才聚集的新高地。三要厚植根基,以学科融合激发创新动能。不断创新思维和方法,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方法和思维的交流碰撞,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养,为未来开展创新研究和创新实践奠定基础。

此次校赛项目紧密贴合时代发展脉络,以专业视角挖掘地区发展潜力,积极探索前沿科技与产业模式,充分践行了“立足榆林、面向陕西、辐射周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规划,展现出榆林学院服务地方发展的使命担当与卓越成效。下一步,校团委将持续完善以“挑战杯”、“互联网+”为引领的“1+2+N”学科竞赛体系,全方位搭建实践平台、优化赛事机制,通过“项目培育、导师指导、资金扶持”三维支撑与“模拟答辩、专家问诊、成果转化”闭环服务,激励青年学子传承爱国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在竞赛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推动研究成果落地转化,以赛促践,为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