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榆林市书法家协会在榆阳区麻黄梁镇李棠书法纪念馆召开“榆林书法发展暨王雪樵、李棠书法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座谈会”。市书协主席团成员、各区县书协主席及专家、学者、爱好者共计40余人齐聚一堂,共话榆林书法事业的发展前景。座谈会由省书协副主席马光州主持。我社指导老师、陕西省社科联特聘研究员刘小龙受邀参加。
座谈会上,李棠先生曾孙李士孝、王雪樵先生家孙武广韬,分别介绍了二位先贤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为人为官为文的高尚道德和家国情怀。市书协名誉主席杜如九先生回顾了榆林书法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周建旭代表评委,就“榆林市第六届书法篆刻临帖展”评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刘小龙在个人发言中,以“加强理论建设,助推创作质量”为题,就榆林书法的可持续发展分享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他以延安文艺座谈会及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为切入点,从书法由隶属于美术的二级学科升为一级学科这一重大变化出发,围绕“文化主体性”这一中心,通过简要分析过去四十多年来书学理论研究对书法实践的具体影响,结合地方书法实际情况,认为进一步加强理论建设是榆林书法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质支撑点。
同时,在谈及民国书法大家王雪樵、李棠两位乡贤泽被后人的珍贵碑帖时,他认为不仅要从“艺”“道”关系入手,探究主体人文精神对其正大书风形成的决定作用,更要将其置于清末民初书学观念经历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来考察。支撑先贤创作优秀作品背后的书学思想理念,既是近代书法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启迪本土后学深刻理解“守正创新”“弘扬正道”并自觉践行的生动范例,这对进一步丰富榆林这座“书法城”的内涵建设有重要意义。
此次座谈会,不仅是对王雪樵、李棠两位本土书法先贤艺术成就与社会担当的学习与传承,更是一次对榆林书法发展的全面梳理与深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