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7月11日至24日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支行合一,‘教’灌晨花”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结合化工学院专业特色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红色文化基因,深入基层一线,走进趣味课堂。
01
法制小课堂
7月11日,为积极响应国家对于青少年普法的重视,实践队决定在“三下乡”第二天联合我校政法学院“春风法雨润乡田”社会实践队,举办“春风法雨润乡田”法治小课堂,这堂课旨在让小朋友们知法、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在学会不侵害别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同时学会保护自己不受别人的侵害。
课堂中,小朋友们端坐在座位,安静地聆听着政法学院同学讲课,她们关于法律的由来、未成年人所涉及的法律、对法律的诠释以及有哪些行为能够对我们造成危害及实例进行讲解。她们耐心的讲解以及生动的事例,让小朋友们更好地了解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应当学会正确规范自己以及正确使用法律来保护我们自身。
02
音乐手势舞课堂
“人生小满胜万全,何须多虑盈亏事。”严肃深刻的法治小课堂结束后,由我院杨亚轩、范立晴同学带领小朋友们进行音乐、舞蹈课,学习歌曲《小美满》及其相关的手势舞。随着伴奏的响起,小朋友们飞舞的小手与动人的歌声似乎也在诠释着对于他们的简单的“小美满”。希望小朋友们都可以如歌词所写,笑一笑就灿烂,唱句歌就舒展,收集起一点一滴的小美满,时时刻刻都开朗,每天都能穿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做自己最喜欢的事。
03
历史课堂
在当天下午,我们还组织了关于近代中国革命史的历史课。近代史对于这些小朋友是厚重的、深沉的、难以理解的,但我院吕剑桥和李曜一同学依然为这节课做了精致的PPT,希望能带领小朋友们去学习、知晓这段革命史,从他们现有的阶段去培养他们尊重历史、铭记历史、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未来,希望这段历史能让他们有所感悟,知道如今盛世的来之不易,珍惜当下、不负韶华。
04
数学课堂
数学是小朋友们的必修课,为了帮助他们了解更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下午第二节我们开设了趣味数学课堂。我们分别关于生活中的数字、图形认知与排列、数字中的规律、趣味数学题和数字游戏等进行授课,让小朋友们认识数学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带领小朋友们从数学中寻得快乐,培养小朋友们的做题技巧和做题思路,让小朋友们勤于思考、乐于思考。
不论是法治教育,还是理乐史学,我们对于教育这群孩子们的目的,从来都不是让他们一日成才、一蹴而就,而是想让他们从我们的课程中学到精髓,知道法治的重要性、知道那段历史对我们的深刻影响、也知道做题亦或是做事要讲求方法、讲求逻辑、分布求解。相信,今日之因,可以埋下明日之果,希望今天的课程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同样,也能将我们所讲的“重点”记在心中,将来成才成人、不负所托。
故事,从最初以人们口口相传的形式,逐渐变成一种为人熟识的文体形式,我们通常可以用写故事来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所以,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我们化工院“支行合一,‘教’灌晨花”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为孩子们开设“故事王国”这节课。
课堂中,实践队的吕剑桥同学和张涵旭同学先从故事类型及其内容出发,为孩子们介绍故事主要分为哪几类,每一类故事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以及这些故事具有什么实际意义。讲完这些,我们让孩子们把从家里提前拿的故事书、语文课本先拿出来读一读。读完之后,由党庆伟同学先给孩子们起头,给孩子们分享他找到的故事,然后让同学们举手来分享各自找到的故事。
孩子们带来的故事中,有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有三顾茅庐的历史典故、也有白雪公主、小红帽等童话故事以及各种寓言故事和笑话。课堂上,孩子们在讲不出来的时候,大家会一起为他鼓掌,讲到有意思的地方,大家也会期待接下来的内容,他们在分享自己的故事的同时,也在分享各自的快乐。
我们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讲故事,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相信当他们读的故事多了,有了更丰富的阅读经验,他们的创作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期待在未来,他们能创作出自己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也能在故事的王国里,搭建起属于自己的城堡。
汗水与心跳的交织,运动是生命的旋律。每一次奔跑,每一次跳跃,都是对自我的挑战。它不仅塑造健美的体魄,更磨砺坚韧的意志。为了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激发并提高孩子们对运动的热爱,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我院决定开展趣味体育课,由我院暑期“三下乡”'支'行合一,‘教’灌晨花社会实践队带领集体前往榆林市第二十六幼儿园。
01
运动无界,梦想无限
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孩子们在操场上迅速集合,个个精神饱满,准备迎接新的挑战。李苏鹍和黄文贤首先带领孩子们进行了充分的热身运动,包括头部运动、肩部运动、腰部运动等,确保孩子们的身体各部位得到充分的活动,避免运动损伤。
热身完毕后,李苏鹍与黄文贤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状况,安排了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孩子们参与了躺床秋千,吊椅秋千,吊单杠,独木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色彩斑斓的躺床秋千和吊椅秋千,它们在空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孩子们招手。孩子们兴奋地排好队,轮流体验这些新奇的设施。在秋千上,他们或躺或坐,感受着风从耳边掠过的快感,不时发出阵阵欢笑声。
紧接着,孩子们迎来了更具挑战性的吊单杠和独木桥项目。在吊单杠区域,孩子们需要克服重力的束缚,通过手臂的力量将自己拉起。虽然过程中不乏困难和挑战,但孩子们都表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但从未放弃,直到成功完成动作。这种勇于挑战、不断突破自我的精神,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在独木桥区域,孩子们则需要保持身体平衡,小心翼翼地走过这段狭窄的道路。这对于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心理素质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但孩子们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们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了这项挑战。在独木桥上,他们学会了如何保持冷静、如何调整呼吸、如何集中注意力。这些宝贵的经验,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除了传统的体育活动外,李苏鹍与黄文贤还创新性地引入了一些趣味游戏,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这些游戏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运动的乐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反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孩子们在游戏中尽情奔跑、欢笑,整个操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02
律动青春,运动不止
此次体育课,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了不同以往的体育乐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勇气、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孩子们在挑战中学会了坚持、学会了互助、学会了成长。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性的体育教学方式,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元化、更有趣的体育锻炼机会,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在挑战中超越自我。
为积极响应“三下乡”政策,不断优化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元、更有趣的课堂教育。由暑期社会实践队成员孙佳蓉和石婉琦同学带领,首先向孩子们展示了折纸艺术的魅力,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示范,让孩子们了解了折纸的基本原理和技巧。随后,孩子们在孙佳蓉和石婉琦同学的指导下,用五颜六色的纸张,灵巧的手指,折叠出一只只生动的纸鹤、飞机、花朵等作品。他们一边动手创作,一边发挥想象力,将普通的纸张变成了一件件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品。
石婉琦同学首先向孩子们介绍了扭扭棒的基本特性和使用方法,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示范,让孩子们了解到扭扭棒可以扭出各种形状,创造出无限可能。随后,孩子们在石婉琦的指导下,开始动手尝试。他们有的选择扭出可爱的小动物,有的则尝试构建复杂的建筑模型,还有的则发挥想象,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活动当天,教室被布置得既温馨又充满艺术气息,墙上挂满了各种刮刮画作品,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浓厚的艺术氛围。在张雅楠和杨子璇同学的指导下,孩子们首次接触到了刮刮画这种新颖的艺术材料,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兴奋的光芒。张雅楠和杨子璇同学首先向孩子们详细介绍了刮刮画的特点和创作技巧,展示了如何通过刮去表面的涂层,展现出隐藏在下面的绚烂色彩。随后,每个孩子都领到了一张刮刮画纸和一套刮画工具,他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旅。
“支”行合一,“教”灌晨花暑期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们将折纸、扭扭棒与刮刮画融入课堂之中,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极大地提升了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孩子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些创意艺术形式激发了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队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方法,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我院“支行合一,‘教’灌晨花”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结合化工学院专业特色,以“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服务社会”为宗旨,打造移动科普体验式化学科普平台,把移动科普馆开进社区,通过安排趣味化学实验课,给社区小朋友展示趣味化学小实验,以激发他们对于化学的兴趣,播种热爱科技之种,助力培养创新人才。
几天的实验课中,实践队员范立晴、隋玉莹同学分别为小朋友们带来了“大象牙膏”“变大气球”“淀粉迷信”“红酒变水”“灭火小英雄”“神奇五色水”“神奇河豚”“彩虹喷泉”等趣味化学实验。
01
神奇五色水
实验原理:紫甘蓝中的花青素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1)五个烧杯中依次倒入食用白醋、自来水、小苏打水、巴氏消毒液、碳酸饮料。
(2)将“魔法水”依次倒入前面五种溶液中。
(3)观察实验现象。
(4)依次将浅紫色溶液、粉红色溶液、蓝色溶液、红色溶液、黄色溶液,观察每一步颜色变化。
02
气球喷泉
实验原理:吹大气球并套在瓶口上,然后向气球内灌水。此时,气球内的压强会减小。接着,松开堵住瓶子小洞的手指,外面的空气进入瓶内,使得瓶内的气压增大。由于瓶内气压大于瓶外,水被挤压出来形成喷泉。这个过程中,气球起到了一个传递压力的作用,通过气球的伸缩压力,把液体从瓶内挤压出来,形成自动喷泉。
(1)将塑料瓶底部和瓶盖用剪刀和螺丝刀分别扎孔。
(2)将气球反向套在塑料瓶口。
(3)把气球中灌满水,手指摁住瓶底的小孔。
(4)盖上瓶盖,松开小孔,水就从瓶盖喷出来啦。
范立晴和隋玉莹通过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白醋、小苏打、洗洁精、玉米淀粉等物品,将化学课本中的一些化学反应搬到课堂。实验课上的实验,让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了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和化学实验的魅力所在,更让孩子们感受到,化学一直都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化学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其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努力,推动移动科普馆的建设,继续为小朋友们进行化学科普,在培养小朋友们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等,在他们心中埋下热爱科学的种子,静待花开。
以笔墨丹青书写人生华章
书法作为文字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已经存在数千年,期间一直备受推崇,被孩童成人争相学习。为了推动德育课程建设,推进“五乐育人——乐劳”进社区、进课堂,我院“支行合一,‘教’灌晨花”暑期社会实践队为孩子们开设了书法课程。希望帮助孩子们深入了解这一艺术形式,学习端正字体,感悟汉字之美。
所谓“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为了让孩子们写好字,实践队员先从坐姿与握笔出发,让孩子们一笔一划、横平竖直、慢条斯理地写。让点滴笔墨,不止沁入纸张,也能沁入人心,让孩子们做到存正心、写正字、做正“人”。课程结束之后,还对每个孩子的书法作品进行展示、拍照留念。
01
作品展示
书法不仅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事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极其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书法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更体现了古代士人的文化信仰和价值坐标,学习书法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希望未来孩子们能真正了解书法知识,学习书法背后的故事,正视书法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并将这一艺术形式传承下去,做到行端坐正,慢条斯理,终成才成人。
一孔窑洞千年情思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为了加深孩子们对于陕北民俗文化的认识,推动“五乐育人”进社区、进课堂,我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成员黄文贤、陈奕卓为孩子们开设“陕北民俗文化——窑洞”课。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文化的象征,蕴含着丰富的建筑艺术价值,积淀着古老深厚的黄土地文明。作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养育了无数陕北人民的居所,它不只是老一辈陕北人民的精神寄托,同时也承载着浓郁的乡土文化、丰富的生活哲理和人居文化思想。我们通过讲述窑洞的历史起源、结构特点、居住文化以及对窑洞的保护与传承,让孩子们重新认识窑洞、了解窑洞,将父辈的精神寄托传承下去。
民俗是人类个体成长和发展的要素,也是社会构成最富有认同感的文化基因,是不同文化群体区别于他者的基本标识。窑洞作为陕北民俗文化的标志产物之一,我们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这节课,深入了解窑洞及其对于陕北人民的重要性,增强孩子们对于陕北民俗文化的认同感与责任感。未来,当他们见过真正的窑洞,能够引起体内的文化基因,将父辈对窑洞寄托的情思继承下去,也将这份陕北民俗文化传承、发扬下去,为宣传窑洞、保护窑洞、继承窑洞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乐并举绽华彩,阳光运动强体魄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步伐,持续推进“五乐育人”进社区,引导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院“支行合一,‘教’灌晨花”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于7月22日在榆阳区第二十六幼儿园举办趣味运动会。
运动会开始前,为避免孩子们在运动中出现拉伤、抽筋的情况,先由黄文贤带领小朋友们进行热身运动。本次运动会共涉及有两人三足、夹气球、接力赛、跳绳比赛、团体拔河共五个项目,分别由实践队员分组进行管理。
天气炎热,但孩子们仍然饱含热情,即使满脸汗水,但他们依然开心的笑着。他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昭示着“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主张,他们奔跑的每一步,都是体育强国步伐的一小步。运动会结束后,由实践队员对孩子们的表现进行评分、排名并颁奖。
“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趣味运动会的意义不止于提高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孩子们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也意在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丰富孩子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孩子们的体育精神等。希望孩子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之外,能够锻炼自身,让自己不只有活泛的大脑,还有活跃的身心,牢记“体育强则中国强”的重要方向,推动新时代体育强国的建设。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完美收官
01
结课仪式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半个月,在7月23日迎来了结课仪式。本次结课仪式,通过活动展演的形式,将两周内孩子们在课堂中学习的陕北民歌、手势舞等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参加本次结课仪式的有,航宇路街道建榆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主任陈程远、化学与化工学院党总支书记陈小辉、化工院“支行合一,‘教’灌晨花”暑期社会实践队全体成员及公益课堂部分学生及其家长。
本次结课仪式共六项议程,其一,由建榆路社区党支部书记陈程远对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点评。陈书记表示,本次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暑期生活,还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面、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同时,陈书记还感谢各位社会实践队成员的倾情付出、各位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以及榆林学院对建榆路社区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希望未来榆林学院及各位实践队同学都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希望未来能够更多的进行交流互动,在帮助实践队成员成长的过程中,帮助社区群众成长。
紧接着由化学与化工学院党总支书记陈小辉对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总结。陈小辉老师称,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好方法,我们将“五乐育人”融入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希望我们的同学在本次活动中,都能有自己的收获,切实做到“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奋力实现追赶超越”。
继两位书记讲话之后,由公益课堂学生代表张昊宇、申梓祺进行发言,这次公益课堂是社区给他们的一个平台,一个了解自己课外知识,解放大脑、放松身心、寓教于学的平台。他们也非常感谢化工院“‘支’行合一,‘教’灌晨花”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的各位志愿者老师来帮助他们认识平台之上的这一方新天地。他们会继续秉持在公益课堂上的求知精神,不断求索,争做栋梁。
“‘支’行合一,‘教’灌晨花”社会实践队代表何琦同学也表示,“三下乡”是一个同时具有机遇与挑战的活动,我们在课堂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我们提升自我、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在本次“三下乡”活动中,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耐心,巩固了我们在学校课堂中的所学,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02
成果展示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将知识传授点额小课堂与社会行知的大课堂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育人与育才、专业与人文的无缝连接。实践队成员通过走进基层、走进生活、走进群众,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本领。“三下乡”的活动虽然结束,但我们走进社会的大课堂仍在进行,我们会继续支持“三下乡”,用我们的热情与知识,教灌清晨的幼花,助力他们在未来开出更加绚丽多彩的花朵,让我们继续满怀热情,砥砺前行,约定在来年的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