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0日-19日,榆林学院文学院“党建引领助‘三农’ 乡村振兴在路上”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榆林市榆阳区鱼河峁镇进行调研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榆林学院文学院新闻学专业学生成立了“党建引领助‘三农’ 乡村振兴在路上”暑期社会实践队,13名队员来到榆林市榆阳区鱼河峁镇,进行为期10天的调研活动。在鱼河峁镇政府工作人员苏柯语、曹媛媛及相关基层干部的带领下,实践团分三个小组,探寻党建工作机制,聚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镜头记录乡村振兴战略在榆阳大地上的实施成效,见证当地基层干部的热情和责任心,以新闻笔触诠释基层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庭院经济小组:镜头记录朵朵“致富花”
实践团看到,鱼河峁镇农民把房前屋后的“方寸闲地”,变为增收致富的“宝地”,探索出“小院盆栽”“农旅融合”“集中蓄水”“因户制宜”四类特色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形成“村村有特色,户户有特点”的庭院经济发展新局面。通过发展庭院经济,鱼河峁镇让方寸庭院成为家家户户自给自足的“小菜田”,不仅成为点缀村容的风景线,更成为了农民增产创收的“聚宝盆”,使方寸庭院开出朵朵“致富花”。
庭院经济小组成员走访了“划片统一”模式中的柏家梁和朱庄村,走访了当地庭院经济示范户谢飞、叶华家,“因户制宜”谢家峁沙焉村农户张平家,用镜头记录庭院中种植的特色农作物和农民制作的手工艺品,展现庭院经济的丰富多彩。
农旅融合小组:田间了解鱼河峁“致富良方”
在实地调研中,实践团队发现,鱼河峁镇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资源。鱼河峁镇因地制宜,结合游玩采摘,休闲娱乐,度假养生和手工文创等,盘活废弃旧石窑资源,打造百亩油菜花田,打开农旅融合多赢新局面,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良方”的愿景变为实景,实现了当地居民“村美院静”的美好生活需求。
农旅融合小组成员参观了油菜花、冰洞康养旅游项目、特色民俗窑洞、山地苹果种植基地等,深入黄崖窑村实地学习,充分了解了黄崖窑村的发展方向,学习各种农业知识技术。
基层治理小组:实地感受“三风治理+”成果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需要抓准地方特色,筑牢现有成果,持续推进新发展。在基层治理方面,鱼河峁镇践行“三风治理+”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因地制宜,推行积分制度,提升“村风”“民风”“家风”;组织评选“庭院经济示范户”“文明先锋”“文明商户”,弘扬正能量,树立乡村新风尚;开展“向阳花”班,“星星之火”暑假公益课堂,爱心学堂等爱心志愿活动,普及课外知识,充实学生假期。基层治理小组成员调研了朱庄村“三风”积分超市建设治理情况,走入董家湾村向阳花班课堂,真实记录了鱼河峁镇在乡村治理体系方面的探索和创新,通过文字与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展现了鱼河峁镇基层治理的具体措施。
10天的调研与学习中,“党建引领助‘三农’ 乡村振兴在路上“暑期实践团队扎根乡村,深入基层,团队成员经过策划、走访、采访、拍摄、剪辑,最终完10组系列视频,撰写了7篇相关稿件,记录了鱼河峁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现代化农业农村建设取得的实质性进展。
实践过程中,实践团队的队员们对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和新闻学专业的使命与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深感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性。队员们表示,期待更多青年才俊能关注农村、了解农村、服务农村,一起推进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