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加强党对学生会的组织领导,建设政治坚定、砥砺奋进、榜样示范和清新阳光的学生组织,11月21日,党委书记张新柱到团委调研指导学生会及团学组织建设工作,强调要精心打造新时代实践育人新模式,通过读经典、树品牌、理学科、促成长,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着力培养胸怀天下、身怀一技的一流应用型人才,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贡献青春力量。学工部、招就处、研究生院负责人陪同调研,校团委干部、学生会、研究生会及团学组织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会上,团委负责人围绕基层组织建设、学科竞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五乐育人”等方面汇报了学生会及团学组织建设情况,研究生院负责人就研究生会组织架构、思想引领、学科社团、参军入伍优势等方面进行汇报,学生会、研究生会执行主席分别畅谈了成长经历和工作成效。
张新柱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充分肯定了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的付出和成效。他指出,团学干部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联系学校和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着明确的价值导向性和鲜活的自主能动性,应当聚焦学校主责主业,坚持以服务立德树人为根本,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关注青年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开通“线上”就业帮扶、连接“双创”领航“朋友圈”等方面,发挥团学干部榜样示范带头作用,引领更多的团员青年加入到时代潮流中,以仁爱之心,促和谐校园稳定。共青团是青年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应认真履行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使命,着力提升团的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营造一个良性的学术竞争氛围,打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幸福家园,让学生在快乐健康中成长,在爱校荣校中成才。
张新柱回顾了榆林学院过去三年的追赶超越,指出人才曾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人才留不住引不进。为办好一所好的大学,关键在党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全面启动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构建外引内培、竞争成长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每年斥资6000万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现在博士占比已从18%提升至38%,正朝40%的目标迈进,三级以上教授、“榆溪学者”比例系数大幅度上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45岁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强化人才自主培养;以绩效改革为切入,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名利双收;以职称改革为牵引,注重标志性成果的产出,引导教师做真学问、真做学问;在学校追赶超越机制推动下,学校本科生招生位次有了大幅提升,招生位次在文史类和理工类中均有显著提高,位居陕西省前列,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加大改革,加大人才培养,调研的目的就是共同方方面面、全校上下共同探索、协同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他提出几点要求:一、聚焦应用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高校分类发展分类评价,为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校上下要主动求变,持续在应用型上发力,加快转型,抢先换道,共建教师引领、行政帮扶、团学组织出力模式,以课程与教材为载体,深化开放办学改革,小手拉大手,加强校企合作,坚定不移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二、聚焦区位优势。榆林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全国第一、增量排名全国第五。作为榆林市唯一省属本科院校,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发展,在政策经费、校地合作、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攻关、社会服务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榆林正处在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榆林学院发挥区域高等教育人才高地作用,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三、聚焦政治优势。榆林学院是一所具有红色基因的学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过特殊而重大的贡献。毛主席曾亲笔为我校绥师同学题词“奋斗”,习仲勋为绥师题词“革命英才的摇篮”,校友齐心先后为学校题词“西北革命策源地”与“百年芳华 英才辈出”,8位校友担任过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这些利好条件是建好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必然优势。四、聚焦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重塑教育形态和推动创新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机遇。广大青年要有强烈的危机感,顺应潮流,积极应变,主动走在数字化最前沿,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潮流。第三是聚焦国际化。鼓励学生走国际化开放道路,走出象牙塔,走向世界,用开阔的眼界胸怀天下,延伸见识,丰富学识,提高综合素质。
张新柱指出,“五乐育人”是学校特色育人工程,旨在构建以乐讲铸魂、乐读启智、乐跑强体、乐唱育美、乐劳塑品的“五乐”育人体系,引导学生把奋斗精神体现在践行“五乐育人”的每一项行动中:一要做到提笔能写。写作是一门沟通课,也是一门必修课,团学干部要带头写,主动写,发挥好“领头羊”的作用,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营造一种风气,提倡一种追求,引导一种方向,笔耕不辍,提升核心竞争力;二要聚焦“五乐”。打造艺术水平高、群众认可度高、业务能力强、造诣高深的品牌项目,让经典浸润,让学生传承,以美润心,经久不衰;三要乐读经典。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五乐育人的核心是读书,要聚焦《名人传》《叶卡捷琳娜二世传》《拿破仑传》《古文观止》等著作,精选100本著作,形成经典导读的模式,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四要搭建平台。举办校园文化节、社团嘉年华等活动,让文化潜移默化在校园生根发芽,助力精神文明建设,让文化扎根铸魂,启智润心;五要校地共建。组织动员学生暑期“三下乡”、优秀学子寒假“返家乡”,让实践活动影响覆盖稳步扩大、价值内涵持续深化、育人实效不断凸显。大力宣传“西部计划”,积极引导参兵入伍,鼓励更多的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六要“双创”育人。重视学科竞赛队伍建设,将学科竞赛纳入追赶超越考核范畴,建立奖励激励机制,激发师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内驱动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和就业创业的良性互动。
就学生会、研究生会及团学组织如何健康有序的发展,他对全体学生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紧紧围绕强“三性”(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去“四化”(机关化、庸俗化、行政化、贵族化),切实提升学团组织高质量发展。“政治性永远放在群团工作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全体团学干部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要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做新时代有为青年;先进性是群团组织的力量之源。团学干部要常新常学,不搞贵族势力、不搞封闭式,脚踏实地,务实求是,要有前瞻性的思维和理念,包容学校,包容同学。群众性是群团组织的根本特点。学生会、研究生会要深化组织改革,激发组织活力,增强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切实做到“党有号召,团有行动,青年响应”。
二、大力实施“三个带动”,即党建带动、骨干带动、活动带动。通过实施“党建带团建”,打造富有特色的品牌,建设卓越一流的项目,塑造经典的独具特色的品牌队伍,成为真正的“奋斗青年”品牌;实施“骨干带动”,示范引领团学干部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以志愿服务为龙头,以文化艺术为纽带,展现青年的蓬勃生机和无限可能;实施“活动带动”,把活动当作项目、当作平台,当作抓手,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领广大团员青年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践行者、排头兵。
三、坚持“三个问题”,即以问题导向,以目标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学生会、研究生会以问题为导向,带领广大团学组织积极响应全校上下持续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热潮中,组织召开研讨会,分析研判深化改革,追赶超越,着力培养红专并进、理实交融,胸怀天下、身怀一技的团学青年;聚焦转型不力,质量不高,教学标志性成果欠缺等问题,以目标为导向,坚定不移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要聚焦“五乐”体系,着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榆林学院品牌”。进一步深化适配我校实际的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大力推进追赶超越,全面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会前,张新柱一行在校团委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了学生会、研究生会办公室、大学生活动中心、榆林学院红十字会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