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newwap > 社团风采 > 正文

守正创新 传扬文化——榆林学院榆溪书社开展书法专题辅导活动

日期: 2022-10-31 作者: 杨壮林 来源: 榆溪书社 编辑: 薛霞 浏览次数: 背景颜色:

10月30日晚7点,我校榆溪书社指导教师、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刘小龙走进5#教学楼104书法实训室,向榆溪书社的学员作了题为《守正创新 传扬文化》的书法专题辅导。

他首先从二十大报告关于“文化自信”这一重大部署谈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紧接着,他又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座谈会,以及在2021年12月14日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随后,他简要介绍了榆溪书社的历史。榆溪书社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我校师生学习研讨书法的一个重要平台,书社有良好传统,成绩斐然,不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书法爱好者,有的甚至走上专业道路,当代中国著名书法家张胜伟先生,就是在榆溪书社的影响下步入艺术殿堂,最后成为卓然名家。通过书社这个平台,共同探讨交流中华文化瑰宝的书法,在陶冶情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是自觉践“文化自信”,展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

在两个多小时的辅导中,他不仅向同学们解读了党和国家关于文艺文化建设的大政方针,也介绍了中国书法文化精神,从羲献父子、颜真卿、苏黄米蔡等一直谈到“晋韵、唐法、宋意”,以赵孟頫“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著名论断,结合米芾、董其昌、吴昌硕等历代大家的实践,向同学们表示,书法最重要的两大因素就是用笔与结字。史籍所载唐人取士论书以“楷法遒美”为准,宋人考书之等“以方圆肥瘦适中,锋藏画劲,气清韵古,老而不俗为上”这两条原则,向同学们传达了中国书法的审美追求。以王铎“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必置古不言者,不过文其不学耳。”强调书法学习取法古人的重要性,告诫同学们谨慎看待源自西方美学诸如“线条”“空间”“视觉”等术语对中国书法的剪裁性阐释,对于那种主张去掉文字内容而单纯追求所谓“艺术性”,以及割裂“艺”“道”关系的论调,皆属枉顾中国历史文化的梦呓,非但与中国书法无涉,且对中国书法传统精神的传承,为害甚大,在错误理论误导下的烂劣恶俗之字,必将被抛进历史垃圾桶。他引用章太炎1910年致罗振玉信中的话,“以故国之典,甚精之术,不自校练,而取东鄙拟似之言”来强调,书法乃中华文化瑰宝,生于斯长于斯的新时代大学生,有志于传承发扬中国书法,就需要在中国历史文化哲学当中汲取营养,如果一味拾人牙慧,长此以往,则难免“紫之夺朱”。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学者马宗霍著《书林藻鉴》之初衷,即是出于“礼失求野,吾为之惧”的原因,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与自觉梳理挖掘中国书法文化。他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使命所在,当以正为本,以新为标,脚踏实地,切实了解研习中国文史哲,在对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有一个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传承中国书法。他以王国维对中国书画篆刻的一段论述,来鼓励同学们以景仰之心、敬畏之情、勤勉之力、奋斗之态对待书画篆刻。“一艺之微,风俗之盛衰见焉。今之攻艺术者,其心偷,其力弱,其气虚憍而不定,其为人也多,而其自为也少。厌常而好奇,师心而不说学。是故于绘画未窥王、恽之藩,而辄效清湘、八大放逸之笔;于书则耻言赵、董,乃舍欧、虞、褚、薛而学北朝碑工鄙别之体;于刻印则鄙薄文、何,乃不宗秦、汉,而摹魏、晋以后鑱凿之迹。其中本枵然无有,而苟且鄙倍骄吝之意,乃充塞于刀笔间,其去艺术远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讲述理论的过程中,他还对笔墨纸砚等文房之具向同学们做了讲解。引用近代书画鉴赏家吴湖帆的话:“生宣盛而画学亡,书亦随之。羊毫盛而书学亡,画则随之。”向同学们介绍分析了纸笔的关系,并通过现场演示,让学生感性认识羊毫、狼毫、兼毫“尖圆齐健”之四性。通过书写,给学生讲授生宣、熟宣的特征特性。现场背临前人帖,在向同学们讲解用笔、用墨、章法、结构等书法知识的同时,还不忘纠正书法史中的一些错误:“宋代《淳化阁帖》所收张芝《冠军》《终年》帖当为伪作,已为黄伯思《东观余论》所纠驳,当是唐人书晋人帖词耳。”

在场学生听了专题辅导后,纷纷表示这样高质量的社团辅导,是他们一直以来心驰神往的活动,不但能开阔视野,拓展眼界,领略书法的魅力,也能得到精神思想上的洗礼。认为这既是一场引经据典的书法专题辅导,更是一堂满怀激情的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辅导老师关于“艺”与“道”的解说,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唐书》对颜真卿的评价,不仅着眼于书法,更与人格相结合。史载鲁公“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见殒贼手。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忠矣。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听了之后,千年之下,令人神往。而刘老师在辅导中原原本本读了《宋史》对文天祥的评价,让学生们感同身受,激情澎湃:“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书社学子表示,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大报告指引要求,守正创新,传承文化,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好成绩,助力榆林学院高质量发展。

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刘小龙向榆溪书社学员作题《守正创新 传扬文化》的书法专题辅导